【www.tlutl.com--高三作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理,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举例子等方法,来确定某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具有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学以致用高三作文800字议论文【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些精辟、脍炙人口的经典诵文从小就一遍遍刻入我脑海。当我懵懵懂懂的时候已倒背如流、滚瓜烂熟了,却没有真正领悟到其中的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长,细细地品味,我觉得受益匪浅。而且很多知识和经验都能在现实中得到运用。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隐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得到长进,就必须去仔细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然后积极进取,让它成为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例如说我们的篮球队,投球能手陆子轩;进攻能手闫天程;防守能手荀意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还有《三字经》里的一些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学道理。比如“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讲得是孙敬和苏秦刻苦学习的事。孙敬年少好学,学习时间长了,不免会打瞌睡,他为了饱读诗书,每次读书时都会找根绳子,把绳子一端拴在房梁上,另一端绑在自己的头发上。每次打瞌睡低下头去时,绳子就会拽疼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赶走睡意。后来他成为了一名大学问家。他们的成功与他们的刻苦精神是不可分割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或许现在的我们已不需要悬梁刺股,但古人刻苦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在经典诵读时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知识,还学习了做人的道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我们可以汲取先人们的智慧和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我们看得更远。“读古诵今,学以致用”我们还要把获得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当中,才能完善自己去把事情做得更好.
人生碌碌,竟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若说人生如棋,则手起棋落间,每一步皆是徐泽。棋落无声,唯愿你选择的每一步,都让你有一个更有选择权的未来。
在生活中,常常能看到很多人收集了各种学习方法,读书清单。却从不观看,只是收藏,我们也有借口去解释:“啊!我时间太紧。我以后肯定有时间去看,先收藏再说。”而在数久之后,你微信的999+和满落灰尘的书籍告诉你,一切不过是借口罢了,为求得自己安心的借口罢了。
曾有人说过:“看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成就有多高,就知道他在这个领域投入有多少。”学习也是如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是一件要躬行的事,把学习当作一场投资,摘取你需要的,适合你的,明确学习的方向与目标,才能让我们在数据化的流沙时代,扎稳脚跟,开出枝繁叶茂的人生。学以致用,方为其道。
若说人生是一场博弈,则手起骰落间,属于你的输赢已定。以时间为骰,属于你的筹码,正在决定你的输赢。
杨绛曾说过:“使你成为今天的自己的东西,从不是物质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你的选择权”
我们大都是农村的孩子,每一次大考,有时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是我们翻盘的唯一可能。决定你是打工还是继续上学,决定你是农民还是白领。这不经让我们想起了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
他出身农村,却因为想要改变农民的命运,高考考了三次。在比别人投入多三年的时光里,其中心酸大概只能回忆,不想品尝。于他而言,这三年便是一种投资。他曾说过:“他相信奋斗与坚持的力量,别人花了十年完成的事,大不了他花四十年。”大概有些许自嘲,却可看出他的成功之道。一时间为筹码,他赢了命运的梏缚。他用三年时间,获取了人生的更多选择权,在随后的北大学习中,他学以致用,方才有了在美国上市的新东方。
让学习成为一种投资,用自己的时间筹码,让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唯愿你人生的每一步都学以致用,成其灿若暖阳的光明未来!
摘要:基于课内外阅读衔接实现能力与素养的迁移,是学以致用观念落实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文章分析学以致用观念下阅读教学的意义,围绕把握阅读切入点、实行问题导引式教学、开展多层次设计、创设全息式情境四个层面,探讨基于“课内学课外用”的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衔接;学以致用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1~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为145万字。当前仅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打天下”显然是不足的。教师还需加强课内外阅读间的紧密衔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成学以致用目标。
一、基于学以致用观念的阅读教学意义分析
(一)拓展学生思维视野
学以致用观念主要用于强调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性特征,指导学生将其在课内阅读中所收获的知识技巧、掌握的学习方法应用于课外自主阅读活动中,打破现有教材文本的局限,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丰富其认知经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二)强化阅读技巧培育
针对学以致用观念可从两个角度入手进行解读,一方面是将学生将课内阅读掌握的阅读技巧、文体特征与收获的情感体验运用在课外阅读学习中,提高阅读技巧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是依托课外阅读材料发挥对课内文本的补充与拓展作用,寻求一类文本的共同价值或共通性,深化对学生文学素养与阅读技巧能力的有效培育。
(三)促进综合素养发展
通常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建立在阅读兴趣的基础上,通过课内阅读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在提高阅读量的同时促使学生领略多元文化、不同创作形式与丰富的思想情感,深化学生的文学素养积累与人文关怀意识培育,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促进其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课内学课外用”的表现模式
(一)与课文形成“1+X”的互补式
在语文教材中可以借助课文形成“1+X”互补式联读,教师要善于关注文本中作者描写的内容,自然延伸拓展阅读。如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课文《鲁滨孙漂流记》联读丹尼尔·笛福作品《鲁滨孙漂流记》中的章节及整本书;五年级下册课文《刷子李》联读冯骥才的作品《俗世奇人》《祖父的园子》联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联读《王尔德童话》以及《宝葫芦的秘密》连读张天翼的整本书《宝葫芦的秘密》,三年级下册的《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联读周锐的作品《大个子老鼠和小个子猫》等。教师将课文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资源,拓展要读空间,深化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
(二)与单元形成的“1+X+Y”的整合式
与单元形成的“1+X+Y”联读,可以借助单元内容主题或语文要素进行,以课文作为引子,将课内外阅读整合,形成单篇、多篇与整本书的阅读链接系统,实现阅读的力量,以此促进联读教学的深度发展。
又如学习统编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想象类文章时,课文《影子》联读《尖和卡》《我的影子》;《比尾巴》与《比耳朵》《小和大》形成关联;《青蛙写诗》带动《孔雀》《春天的燕子》进行阅读连接拓展;根据单元特点还可以结合《快乐读书吧》以及《和大人一起读》等,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引子,带动多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从而形成比较紧密、方便、贴切、关联的阅读链,使阅读更全面,更立体,更有深度。
三、基于“课内学课外用”的阅读策略探讨
(一)精准定位阅读切入点,培养文本鉴赏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善于借助教材学习,重视在课内文本教学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过程中,精准定位课内外阅读间的衔接点,基于文本共性特征促进学生实现思维视野、学习经验的有效迁移。例如挖掘相同体裁作品,通过同类作品比较引导学生增强对于一类文本创作特征、表达内容主旨的理解;选取相同内容作品进行比较,在对比中引导学生掌握一类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刻画方法;提炼相同主题作品进行对比,深化学生对于同一类型文本所传达核心命题与情感内涵的理解;还可以选取创作与表达方法相同的作品进行比较,考查学生对于文本创作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以《凉州词》为例,作者王之涣在这首古诗中运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守边将士听到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子,传达出戍边将士对故乡的深沉思念,蕴含着征人的离愁别绪与思乡之情。在此教师可以选取由王翰创作的同样名为《凉州词》的古诗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针对其中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等语句进行赏析,感受其中所传达出的将士们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豪迈气魄。通过选取相同体裁、题目的文本进行对比,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增进对于七言绝句体裁的创作特征与诗歌主题的理解,还能够依托两首情感、画面风格各异的边塞诗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中营造的视觉画面与情感内涵,更好地深化学生的阅读素养积累、提高其文本鉴赏能力。
(二)运用问题导引式方法,建立科学阅读思维
教学改革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由于高年级小学生仍未能掌握成熟的阅读技巧与方法,因此教师可运用问题导引式教学模式,借助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感受,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思维取向、提高其阅读理解与感悟能力。以《鸟的天堂》为例,教师可以针對文本中描写树叶“照耀着我们的眼睛”这一语句向学生提出质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思考进行求证,由“那么多的绿叶”“翠绿的颜色”似乎看到榕树枝繁叶茂,翠色欲滴的样子,感受到“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体会到“大榕树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实现由抽象语言文字向具象思想情感的迁移,引导学生感受到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关键词揭示作者表达意图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选取《珍珠鸟》《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等文本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借助同类型文本考查学生对于关键字词的理解与感悟能力,提炼出这一类文本所传达出的自然之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主旨核心,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阅读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 (三)实行多层次教学设计,帮助学生领悟写法
教师在课内阅读教学设计上应注重把握层次感,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对于文章整体结构、行文脉络的理解,借助多种阅读方法增进学生对于文章创作写法的了解与掌握水平,为课外阅读教学打下良好基础。以《落花生》为例,教师可围绕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是自读,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掌握作品基本内容,提炼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脉络结构,把握文章叙述的详略关系;其次是品读,借助桃子、石榴、苹果与花生的对比,引导学生逐步梳理出借物喻人创作手法的特征;再次是群文阅读,选取《白杨》《墨梅》《竹石》等课外文本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在此过程中建立“物-人”之间的关联性,逐渐掌握借物喻人手法的特征,领会物与人在特点、品格、印象等方面的共性特征;最后是仿写训练,引导学生利用借物喻人手法创作文本片段,从生活中寻求到人与物的相关性,增强学生对于创作手法的掌握能力,以此达成学以致用的目标,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四)创设全息式阅读情境,初步建立文学观念
为实现课内外阅读间的有效衔接与顺利过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由以往的单向度阅读过渡到全息体验式阅读模式上,针对阅读文本建立全息视角与感官体验,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情感体验能力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其建立文学观。以《祖父的园子》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全息式阅读情境,借助直观画面带领学生品读“观赏小昆虫”“跟随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摘吃黄瓜、追逐蜻蜓”等情境,體会萧红在文章创作中对于细节的精细刻画与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于萧红作品叙事风格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选取同样由萧红创作的《呼兰河传》文本开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提炼出其中能够彰显出萧红叙事特色的语句,例如“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等语句,借此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文学观、深化文学素养积累、培养其知人论世能力,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目标。
四、总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推进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通过课内阅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思维、培养阅读兴趣,借助课外阅读丰富学生认知经验、深化阅读素养积累,更好地达成学以致用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康影.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1):115.
[2]黄建飞.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18(12):181.
[3]吴萍英.筑基课内筑塔课外: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J].新课程,2017(8):33.
作者简介:陈敏,福建省福清市,福建省福清市瑞亭小学。
当今社会,什么最重要?“人才呀”!或许人人都会这样说。但到底什么才是人才?难道凭借着证书多而立论麽?不,真正的人才是会学以致用。
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会考试和解题的学生。然而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中国学生。很大原因是中国学生只会死板的读书,解题,而不会灵活运用,学以致用。正如那位10岁的英国女孩蒂利,因为她懂得将地理老师所教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才使得许多人在海啸中幸存。试问若这位女孩只是个死读书的学生,那么后果会怎样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学知识不在于学得有多少,而在于是否知道怎样将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只有这样,我们学得知识才有意义,才真正属于自己。
著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没有读过几年书,然而他却依靠在火车上、在杂货店中看书机会学习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才有了今天世界的灯火通明。若是没有这种学以致用的能力,那么可以想象,爱迪生将会是一个无用的小子,而我们今天可能依旧点着那发出微弱光的蜡烛生活。学以致用不仅改变了爱迪生的前途,也改变了世界。
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正当万分危急之时,有人推荐名将之后——-赵括挂帅,抗击秦军,可有谁曾想这位论兵法无人能及的赵括竟只是个纸上谈兵的家伙,根本不会行军打仗,到头来,害得赵国四十万军队全部被坑东,赵国也因此而覆灭。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呀!如果担当重任的赵括不仅仅只是个纸上谈兵之人,而是一个能学以致用,能将兵法运用于实际战斗之中的人,那结果还会是赵军全军覆没,而赵括也落得个被乱箭射死么?不,不会。或许历史也会因此而改写呢!
花开得再大,如果不香也就没人喜爱;树长得再大,如果不实,也就不能所用;知识学得再多,如果不能运用也就淡然无用。因此,拿出我们的知识,将它运用到实际吧,学以致用,我们的生活将更加多彩。
[摘要]数学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大部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是小学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大多侧重于知识讲解和习题练习,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涉及较少。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因此,研究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做到“学以致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以致用”;实施策略
“学以致用”是小学数学教学需要遵循的最重要原则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教学都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和题海战术,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指导,导致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仅限于理论层面,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受到约束,不利于培养小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转变教学思路,坚持遵循“学以致用”的思想来制定教学策略。
一、数学教学要渗透“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当前,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和做题层面,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不断提高其有效性和实践性,必须在教学中渗透“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强调数学教学的实践应用。首先,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要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以致用”,就必须保证数学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具体性,尽量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忌教学内容模糊不清,缺乏指向性;其次,遵循“学以致用”的理念制定教学目标,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实践和应用为目标和导向,明确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能力,以实现“学以致用”,所以,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实践和应用为导向,坚持教学的实用性,避免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相背离;再次,数学教学实现“学以致用”的过程要循序渐进,小学生的认知、学习和理解能力都较弱,对知识的运用实践还没有建立清晰的认知,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时切忌过急、过快、过难,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适度进行,以此保证教学效果;最后,小学数学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分配安排要合理适度,不能过分偏重一方,要保证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共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二、课堂导入要激发“学以致用”的探究热情
数学包含大量的概念、数字、计算和定理等,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发展的限制,大多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感觉比较吃力,学习效果不佳,“学以致用”就更加无从谈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可以很好地激发小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中,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在设計课堂导入内容时,要更多地导入实践性和趣味性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热情。对小学生来说,周边现实的事物不仅是他们最熟悉的,也是“学以致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生活实例作为课堂导入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如在教学《认识平行》一课时,为学生理解“互相平行”做铺垫,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互相”:“欢迎客人时是怎么鼓掌的?”学生不自觉地用上了“互相”一词,“两只手互相击掌”,“那一只手鼓掌行吗?”答案显然是“不行”。在师生自然的谈笑声中,让学生领会“互相”的含义,强烈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为整个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埋下良好的伏笔。
三、教学过程要培养“学以致用”的学科素养
数学内容本身较为抽象难懂,如果课堂教学中单纯采用说教或题海战术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导致学生无法建立对数学的全面系统认知,也就很难进行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更是无从谈起。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可知,绝大部分数学知识都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存在密切联系,而“学以致用”就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以致用”的学科素养,鼓励学生“学用结合”,将所学知识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如在教学《商的变化规律》时,学生对“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反而除以或乘几”这一规律比较难于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实例:为庆祝新店开业,老板给顾客准备了总额2000元的微信红包,如果每个红包40元,那么有多少位顾客领到红包?如果每个红包80元,那么又有多少位领到红包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很容易理解:当红包的总额不变时,每个红包里的钱越多,领到红包的人数就越少;反之就越多,从而发现了在被除数不变的情况下,除数和商的变化是相反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今后的应用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合适的实例或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以致用”的学科素养。
四、课后作业要贯穿“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后作业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课后作业是课堂知识的良好补充和延伸,科学合理的课后作业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当前,有的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仅仅局限在机械计算练习方面,导致学生很难对知识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解,知识的应用训练也无从谈起。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即将所学知识、应用能力对接实践应用。教师在设计安排课后作业等拓展活动时要继续贯穿“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践应用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应用体验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生活问题:“下水道的井盖为什么是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的呢?”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学生及时回顾所学知识,并进行思考和交流,最后得出:“因为圆的直径相等,井盖做成圆形的话,无论从哪个角度,盖子都不会掉到井里去”这个结论。
五、实践延伸要完善“学以致用”的思维发展
近年来,在小学阶段的教育评价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已不再是社会和学校关注的唯一,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以致用”的思维发展能力才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数学实践延伸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安排实践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一些吸引力、互动性强的探究活动,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知识应用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完善他们“学以致用”的思维发展。如在学完《比例的应用》,教师安排一个解决分摊物业管理费的实践问题。“A、B、C三家合租一套三房一厅的学区房,每户住一间卧室。现在对如何合理分摊物业管理费没有达成一致,你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帮忙设计一种合理方案吗?”交纳物业管理费,是学生经常耳闻的生活问题,对他们很有吸引力和挑战性,大家通过积极参与,设计出不同分摊方案。在此过程中很好地锻炼了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总之,小学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要重视遵循“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通过科学的课堂导入、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课外实践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