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师证|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0-09-20   来源:议论文    点击:   
字号:

【www.tlutl.com--议论文】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由于反复肺部感染、 缺氧,易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从而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 肺动脉高压,而加重心衰和呼衰[1]。为此笔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42例,设对照组31例进行疗效对比,并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性改变及其与疗效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73例,病程5~21年, 均系住院病人。 全部患者根据我国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 73例患者入院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呈异常, 随机分出42例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治疗组,并以31例单纯西药治疗组作为对照。另治疗组中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肺肾气虚外感偏寒型12例,肺肾气虚外感偏热型20例以及心脾肾阳虚水泛型10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除用西药常规治疗外,配合中药治疗,按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辨证分型和治则进行。
  肺肾气虚外感偏寒型: 治以宣肺散寒、祛痰平喘、益气活血化淤。方用三子养亲汤合小青龙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麻黄、法夏、陈皮、白术、川芎各10 g, 茯苓、前胡、川朴各12 g, 矮地茶30 g, 丹参、生黄芪、当归各10 g,肉桂、炙草各5 g, 生姜6 g。武火煎, 1剂/d。
  肺肾气虚外感偏热型:治以清热化痰平喘,佐以补气消淤。方用千金苇茎汤合桑白皮汤:苇茎、虎杖、鱼腥草各30 g,薏米、黄芩、桃仁、冬瓜仁、丹参各15 g, 桑白皮、瓜蒌、苏子、生黄芪、川芎各12 g。武火煎, 1剂/d。
  心脾肾阳虚水泛型: 活以温肾健脾利水, 益气行血。方用真武汤: 制附片、白术、泽泻各10 g, 茯苓、丹参各20 g, 生黄芪、枣仁各15 g, 川芎12 g, 白芍、干姜、炙甘草各6 g。口服,1剂/d。
  1.2.2  对照组按控制肺部感染、 强心、 利尿、 扩管、 纠酸等常规西药治疗。临床治疗后的疗效结果,均按全国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综合疗效判断标准进行评定。
  1.3  检测方法
  1.3.1  血液流变性检测采用国产FASCO-92型全自动黏度快测仪按该仪器常规检测全血黏度(ηb, 高切200 s-1、 低切3 s-1)、 血浆黏度(ηp)、 红细胞压积(HCT)、 纤维蛋白原(Fib), 并按相关公式计算出其全血还原粘度(ηre)、 红细胞聚集指数(RAI)以及红细胞变形指数(DI)。 全部病例治疗前后作自身及组间对照。
  1.3.2  血气分析检测采用瑞士产AVL995血气[文章来源于 www.99ZuoWen.Com]分析仪, 记录其结果。免疫蛋白电泳法测定Ig, 补体结合实验测定C3,治疗组治疗前后对照比较。
2  结果
  2.1  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无差异性(P>0.05), 而治疗后治疗组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略)
   
  治疗组各证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 说明中药对各证型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很大的影响,见表2。表 2  治疗组各证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略)
  2.2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及Ig, C3检测结果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及Ig均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或P<0.05),C3亦由阳性转为阴性,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上述指标亦有显著影响,见表3。表3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及Ig检测结果(略)
 
  2.3  治疗结果治疗组42例中,显效34例, 好转7例,总有效率97.62%;而对照组31例中,显效14例, 好转12例, 总有效率83.87%,比较两组总有效率,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慢性肺心病的急性发作期,因肺部感染, 慢性缺氧, PaO2下降, PaCO2上升, 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等, 会增加肺血管内皮细胞对缺氧的敏感性, 而TXA2、 PGF2α、 白三烯等使肺血管收缩、 痉挛, 从而导致肺动脉高压; 同时, IgG、 IgA等免疫球蛋白增高, 补体增高,白细胞由补体(C3, C4)激活, 在趋化因子作用下会出现:①白细胞通过NADPH氧化酶产生自由基。②红细胞内葡萄糖己糖磷酸化代谢增强使NADPH氧化酶产生增多, 形成大量活性氧、 自由基, 引起红细胞等细胞膜变性, 变形能力下降,膜蛋白变性, 膜流动性下降(膜内粘度增大)。③ 血管内皮损伤, 凝血因子Ⅻ被激活, 凝血酶促进纤维蛋白形成, 又能加强因子Ⅷ和因子Ⅴ的活性,大大加快内源性凝血过程, 促进红细胞、 白细胞和血小板相互粘附、 聚集,发生广泛性凝血(血栓形成)。上述原因促使血液呈高凝、 高黏滞状态, 且肺血管阻塞造成肺动脉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 肺循环和体循环淤阻(DIC形成), 从而加重肺心病的心衰和呼衰[2]。故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是肺心病的急性发作期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中药学是祖国医学,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已较为肯定[3~5]。本文提示: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对改善肺功能和自体免疫功能亦起到一定的作用。
  血淤证是一组以血液流动障碍为突出表现的综合症候群,依照中医辨证的不同, 对肺肾气虚外感偏寒型方用三子养亲汤合小青龙汤以宣肺散寒, 祛痰平喘,益气活血化淤为治法; 对肺肾气虚外感偏热型方用千金苇茎汤合桑白皮汤以清热化痰平喘,佐以补气消淤; 对心脾肾阳虚水泛型方用真武汤以温肾健脾利水, 益气行血。 将上述治疗结果与单纯西药组治疗进行对照, 结果显示, 在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无差异的情况下(P>0.05),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后与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 且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差异不明显(P&gt;0.05), 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改善肺心病的血液流变性异常,尤其对ηb,ηp, ηre, HCT,Fib,RAI等各项指标的影响较为显著,并能明显地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 降低PaCO2, 提高PaO2, SaO2, 从而降低肺动脉高压, 减轻肺淤血,改善心肺功能。
【参考文献】
    [1]陆再英.内科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5.

  [2]金咸瑢,张珍详,王迪浔.实用呼吸系统病理生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301.

  [3]刘春花, 胡 勇. 益气活血烫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慢性肺心病24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05,11(10):15.

  [4]李 浩,谢方侠,王晓飞.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23例[J].实用全科医学,2005,3(6):64.

  [5] 徐学功,成 玉,肖 玮,等.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西医结合治疗探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3):48.

本文来源:http://www.tlutl.com/huodongzhongxin/49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