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的页边距设于可打印区域之外】第一节 商品|初一七年级政治教案

发布时间:2010-02-14   来源:小学一年级作文    点击:   
字号:

【www.tlutl.com--小学一年级作文】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本课体系
学习经济常识首先要从分析商品入手,因为商品是经济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到处充满着商品。(举例)
第一节 商品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以上例子中,大多是从商店买来的东西是商品,也就是说能够出卖的东西是商品。那这些东西为什么能出卖?——有用。
有用的东西就是商品?——不是。空气、阳光、水,人们不费什么力气就能无限的得到它。
花点力气(劳动)得到的东西,才是商品。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1)商品必须把握两个条件
①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
本来不是商品的自然物在人们花费了劳动之后也能成为商品。——自来水、农夫山泉
劳动产品就一定是商品吗?——不一定。
劳动产品也不都是商品。。如农民种的粮食、蔬菜,留着自己用的部分就不是商品。如果农民生产10000斤粮食,卖出8000斤,剩下2000斤自己吃,这2000斤粮食就不是商品。
②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
可见,商品的定义是:“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物品、劳动产品三者的关系:P6
例:
例1:同学们互赠礼品,李明同学把自己动手制作的礼品送给同学,王力同学从商店买来礼品送给同学,你们说这两种礼品都是商品吗?
王力买来的礼品,在商店七在生产厂家时是商品(待交换或为交换而生产),一旦买回家,就退出流通领域,成为消费品。王力再把它送给同学,是为了发展友谊,而且是为了交换。王力接授礼品同学的关系不是买卖关系,所以他送出的礼品不是商品。
可见,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二者可以转化的。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就成了消费品或待消费品了。
例2:出租的土地——不是。出让使用权,不是土地本身。
例3:地租——不是,它不是农民向地主出售劳动产品。
例4:废品——看能否出售。
例5:信息
(2)商品反映的是一种生产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2、商品经济的含义
(1)、商品经济的产生
1) 商品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分工——需要交换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必须交换
2)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
①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偶然的劳动产品交换→出现商品和商品交换
②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的生产(先有商品交换,后有商品生产)
(2)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经济三者的区别:

本文来源:http://www.tlutl.com/xiaoxuezuowen/32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