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第四次月考试试题】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第四次月考试卷

发布时间:2010-10-08   来源:小学二年级作文    点击:   
字号:

【www.tlutl.com--小学二年级作文】

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第四次月考试卷


第Ⅰ卷(客观题36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qiān 阡陌  谦逊  歼灭  纤尘不染


   B.zhì  虫豸  炽热  卷帙  栉风沐雨


   C.yǔ   伛偻  囹圄  瘐毙  羽扇纶巾


   D.jū   狙击  拘泥  倨傲  笑容可掬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书刊要装帧,门面要装潢,居室要装修,营造一个舒适温馨而又口味高雅的家可以说是工薪阶层中许多人的梦想。


B.舞台上,弟弟的朗颂声情并茂,姐姐的伴奏绵上添花;母亲心中的那丝担忧很快便烟消云散了。


C.2008年1月以来,中国居民物价指数CPI出现了明显的涨幅,不少低收入家庭倍感通货膨涨的压力。


D.在骄阳的爆晒下,牵牛花堰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矜持的牡丹也耷拉下了高贵的头颅,失去了先前的神采。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王晓华外语能力和公关能力很强,被学校    到国际交流处负责外籍教师的引进和管理工作。②    天气恶劣,这些初到庐山的外国朋友还是游兴盎然。   

③有时她偷偷塞一点口香糖、瓜子什么的给小王,小王不想要,又不便当众     。

A.委任  不管  推却      B.委派  尽管  推却

C.委任  尽管  推诿      D.委派  不管  推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不论什么时候,冰心老人都是坐如春风、亲切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是喧哗而锋芒难避。

B.某市原副市长许运鸿家教不严,其妻儿收受贿赂80多万元。有人认为,许运鸿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因为他事先不知,所以罪不容诛。

C.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古典诗文名句往往能信手拈来,为文章增色不少。

D.你看他,身穿运动服,却系着领带,脚上的黄胶鞋还沾满了黑泥,真是个下里巴人。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


B、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之情。


C、我们在本月中旬前后有个重要会议,所以现在就要好好准备。


D、地震发生之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时帐篷,防止余震再次发生。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基因污染——新世纪的忧患
基因污染是环保新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和提出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反映了人类的预警意识,生物繁殖的本质是基因复制,而基因污染是在天然的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了人工重组的基因。这些外来基因可随被污染生物的繁殖得到增殖,再随被污染生物的传播而发生扩散因此基因污染是惟一一种可以不断增殖和扩


散的污染,而且无法清除。除是非常特殊又非常危险的。
现在已推广的几十种基因工程作物在审批时都认真考虑过它们的安全性,但事实证明过去的认识有局限性,更缺乏长期的数据。为了争夺市场,各生物工程公司过早的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物,来不及充分考虑和进行对人体、特别是对环境长期影响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则寄希望于转基因食物能够解决所面临的粮荒问题。有人认为发达国家在企图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试验。
自从掌握了对生物基因进行手术的技能,人类就学会了被一些人斥之为“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本领。这些“作品”已经不只是密封在实验室的试管内,它们早已散播在几千万公顷的土地上,那就是基因工作农业作物。的确,我们现在所有的传统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它们与原先的生物种类都已有很大的不同,基因都有所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因改造并非是什么新鲜东西。人类的远祖从几千年前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开始,就不断地对作物和家畜、家禽进行基因改造,但这并不能说明基因工程农业生物与传统农业物没有本质区别。传统农业生物通过染色体重组发生的基因交换基本上是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而基因工程作物或动物则是“移植”了人工设计和装配的与某些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使它们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预期的新性状。基因工程生物还有一点非常特别,就是“移植”的基因可以来自任何生物,完全打破物种原有屏障“职制性”“移植”,这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是极少可能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在自然状态下,西红柿绝对不会有鱼类的基因,玉米也绝对不会有萤火虫的基因。因此从生物安全性这一角度分析,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是不能划等号的,而过去对基因工程食物所得出的“实质等同性”评价原则是不全面的。
地球现在已发现和未发现的生物物种有一千多万种,其各自独特的基因是在30亿年地球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的生物基因库是人类的巨大宝藏,也维系着人类自身的命运。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现在还能守住这个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吗?
6、下列对“基因污染”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基因污染是人类对环境的预警意识的环保新概念。

B.基因污染是在天然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人工重组的基因。
C.基因污染是唯一可不断增殖扩散且无法清除的污染。

D.基因污染是天然物种掺进人工重组基因而不断增殖扩散的污染。

7、下列不能成为基因污染原因的一项是(  )

A.各生物工程公司为了争夺市场,过早地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用。
B.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实验,造成了基因污染。

C.基因工程作物对生物作强制移植,完全打破了物种原有的屏障,破坏了

生物原有的基因。
D.人类在发展基因工程作物时没有充分考虑对人体和环境可能产生的长期影

响,此方面研究有很大的欠缺。

8、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解决粮荒问题进行基因工程作物对人体和环境影响的试验,这已被广泛确认。

B.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不能划等号,是因为基因工程食物与传统杂交食物没有实质等同性。

C.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基因交换和强制性移植任何生物基因,是基因工程农业生物与传统农业生物的本质区别。

D.地球上的环境净土正在遭到污染,这种情况是令人担忧的。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方 山 子 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


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⑧,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
①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 闾里:乡里。④ 宗:推崇,归附。⑤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⑥ 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 。⑦ 使酒:酗酒任性。⑧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⑨ 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⑩ 傥:倘或。

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10、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余既耸然异之\他植者则不然
C.晚乃遁于光、黄间\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乎

11、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12、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

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

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

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以方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

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

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第Ⅱ卷(主观题 共114分)


四、(25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3分)
译文:                                                                  


                                                                    。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译文:                                                                   


                                                                    。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文章来源于 www.99ZuoWen.Com]


点绛唇·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崖,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1)本词上片用了什么典故?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2)结合全词谈谈对“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的理解?(4分)

                                                                             

                                                                       

15、文学常识及名篇填空。(第1题必做,2—5题任选3题)(8分)

(1)宋词的主要流派有__________和豪放派。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品《变形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此地有崇山峻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4)当是时也,商君佐之,__________,务耕织,修守战之具,___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5)《离骚》中提到屈原名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的松。
  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却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地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很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而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强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因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狂风吹析,暴露着断技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进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纯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山的灵魂。

16、作者在文章开头一段中指出:“给我震动的是黄山的松。”请简要概括黄山松使作者震动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简要回答,作者描写绝壁松共用了几处对比,分别起什么作用?(6分)


                                                                    

18、最后一段中说“绝壁松是黄山的灵魂”,从全文看,“灵魂”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这一代代的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一句中,的“个性基因”指的是什么?(4分)


                                                                   

 

六、语言表达(9分)


20、下面的一段话摘自某报,划线部分有的存在语病,自选四处加以改正。(4分)
  某市曾连续在两年国家考核中①成绩名列最末,对市委、市政府触动很大②。市政府提出“为首府争光,为城市雪耻”③的口号。市委书记指出:“落后的原因主要是认识不高,职责不清,体制不顺,投资不足造成的。④”要求“各级党委、人大、政府三个一把手同时抓环保工作⑤,并把其纳入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⑥,实行一票否决的干部管理体制⑦”。     

a.第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b.第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第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   

d.第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高三毕业在即,班上要举办一场毕业晚会。请从下面的歌曲名称中任选一个加以阐发, 来发表你的毕业感言,100字左右(5分)
①《敢问路在何方》  ②《飞得更高》  ③《化蝶》 ④《光阴的故事》 ⑤《隐型的翅膀》 ⑥《我只在乎你》 ⑦《永远的朋友》 ⑧《阳光总在风雨后》 ⑨《众人划桨开大船》 ⑩《爱拼才会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七.写作(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绿萝很好养,折上几枝,放进盛水的玻璃瓶里就行了。摆在桌上,眼前一片绿意。可让人遗憾的是,它在水里慢慢生了根之后,几乎就不再生长,没精打采,枝蔫叶稀。是缺少阳光?放到窗前晒些日子,不见起色。是氧气不足?打开窗子常透透气,也没效果。后来,试着往水里投了一把石子,原来在水中飘来飘去的根须似乎一下有了依托,它们使劲往下扎,把石子紧紧缠住。没过多久,绿萝就绿油油的,枝繁叶茂了。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 C.yǔ   伛偻  囹圄  瘐毙  羽扇纶巾


2、 A.书刊要装帧,门面要装潢,居室要装修,营造一个舒适温馨而又口味高雅的家可以说是工薪阶层中许多人的梦想。


3、 B.委派  尽管  推却

4、 C.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古典诗文名句往往能信手拈来,为文章增色不少。

5、 B、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之情。


6、 D.基因污染是天然物种掺进人工重组基因而不断增殖扩散的污染。

7、 B.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实验,造成了基因污染。

8、 C.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基因交换和强制性移植任何生物基因,是基因工程农业生物与传统农业生物的本质区别。

9、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10、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1、C. ②④⑤⑥   

12、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以方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

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

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13、


(1)(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注意“而”和“妻子”的对译)


(2)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3)(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注意“穷”的对译和反问语气的翻译) (3分)


14、

(1)王维《渭城曲》(写《阳关三叠》《阳关曲》也对)。突出作者在漂泊天涯时与故人刚刚相逢又匆匆别离的悲苦的心情。


(2)这两句以景写情,用凄切的寒蝉声和暗淡的夕阳烘托出无边无际的愁苦。


15、

(1)婉约派  卡夫卡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4)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5)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16、它生长在极顶和绝壁上,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历经磨砺,强化出坚韧的性格。它身处绝境却卓立不群,志怀高远。无论苍郁与枯败,都具有强者的品质。


17、①绝壁松与草木和苍鹰的对比,突出绝壁松顽强的生命力:

②绝壁松与山谷松的对比,突出绝壁松强悍的精神;

③绝壁松漂亮的树形与断枝残干,枯骸的对比,突出绝壁松永不言败的精神。


18、绝壁松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进与自信精神的集中体现,昭示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存在,使黄山更富于生命气息和人格化的气质。


19、绝壁之松在恶劣与凶险的环境里,在风雨经和磨难中形成的强劲而富于弹性的特点。

 

20、第1处改为“曾连续两年在国家考核”;第2处改为“这件事对市委、市政府触动很大”;第4处去掉“造成的”或“的原因”;第5处改“同时”为“共同”;第6处改为“并将其纳入干部政绩考核”或“并将其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21、
[示例] 悲观的人埋怨风向,乐观的人期待风向改变,现实的人则调整风帆。此

刻,我想到一支歌——《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风风雨雨都能接受。

同学们,我一直会在你的左右,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愿意与你分担所有

本文来源:http://www.tlutl.com/xiaoxuezuowen/5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