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理想的风筝》教学案例设计,教案

发布时间:2010-07-24   来源:优秀句段    点击:   
字号:

【www.tlutl.com--优秀句段】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理想的风筝》教学案例设计》文章由www.99zuoWen.com收集。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本文来源:http://www.tlutl.com/xiezuosucai/45131/